澳門的標志性建筑有很多,比如大三巴牌坊、媽祖閣、澳門旅游塔、澳門跨海大橋等等,其中最出名的要數(shù)大三巴牌坊了。
在花王堂區(qū)炮臺山下的它,是一面高27米、寬23.5米的墻。墻前面有很多樓梯,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堵墻根本沒什么值得看的地方,甚至連臺階都不想上,不想近距離地觀看一下大三巴牌坊。遠遠地拍個照或者跟這堵墻合個照就走了。
其實大三巴牌坊背后的故事很精彩。原本它叫“圣保祿”教堂,是葡萄牙人建造,意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的教堂。當時名氣很高,不僅國內(nèi),比如徐光自,就連很多外國傳教士來這里,當時圣保祿教堂的規(guī)模都能很歐洲大學有得一拼。
但在1835年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掉了,只剩下了這一堵墻。當時教堂里住了很多葡萄牙士兵,他們在里面用草生火煮飯,后來發(fā)了大火,在因為當時的風很大,幾乎全都燒沒了只剩下當時3萬兩白銀建造的大三巴牌坊。
而為什么這堵墻叫大三巴牌坊,是因為“圣保祿”的譯音是三巴,而大是為了體現(xiàn)出這堵墻的雄偉高大,牌坊可能是因為我國文化的影響,用牌坊命名更讓人記住,也很親切。
大三巴牌坊有5層,最上面還有十字架的標志,證明了之前這里就是一所教堂。大三巴牌坊上有40多根圓柱子,好幾個門洞,最下面一層中間的門最高,旁邊的兩個小洞近距離一看原來也是門。
而第二層也有三個拱形門洞,也是中間的最高,在門洞與門洞之間隔著的是圓柱子,柱子中間卻是很多圣人雕像;第三層有可實心的門洞,前面是童貞圣母雕像,位于最中間的位置,而旁邊也有很多雕像、柱子,雕像看起來如天使一般守護者童貞圣母。
再往上圓柱子變少了,僅6根,雕像也少了很多,在中間的位置是耶穌圣嬰像;而最高一層上面,有一個翅膀張開的鴿形銅像,代表的可能是圣神。
這是大三巴牌坊前面華麗的部分,穿過牌坊后,它破舊不堪,完完全全的是一堵土墻。墻后面還有一些當時教堂的遺址,為了防止墻倒閉也為了游客能到達二樓拍照,修了一個能上去的樓梯,樓梯直接到二樓,在那游客能讓同行的人在大三巴牌坊前面為你拍照。
在牌坊后面有天主教藝術博物館,在1995年建造,一年后開放。它的展廳在底下,里面有很多宗教藝術品、藏品,比如《圣威基圣像》、雕刻、守護神等等,能了解當時澳門宗教發(fā)展的歷史。
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占地面積很小,瀏覽一下五六分鐘就結(jié)束了,如果你去,最好不要拿起手機拍照,因為這里是不允許的,不然你有可能會被請出去。
逛完博物館,旁邊還有一個哪吒廟,在大三巴牌坊的右側(cè)。走進里面入眼的是一個拿著乾坤圈、火尖槍,身上披著的是混天綾,穿著肚兜。哪吒的樣子也是小孩的模樣,目光直視前方,耳朵上還戴著耳環(huán)。在哪吒前面是一個供奉臺,后面的悲劇是鬧海的場景,有落日,海浪等等,也是走進大三巴牌坊后值得去的地方。
如果你只是遠遠觀看了一下大三巴牌坊,肯定會錯過很多景點。所以還沒來過澳門的朋友們,一定不要走馬觀花,要仔細逛逛。當然也不要只顧著看風景拍照,也要看好自己的包,免得遇到了壞人。
這個澳門的地標性建筑大三巴牌坊,怎么來的,現(xiàn)在你知道了嗎?
